close

在我們的孩子身上,普遍存在一個現象:做事情特別慢。你有沒有發現你時常在說「快一點電梯來了」,「快一點要遲到了」,「快一點不要拖拖拉拉」?我們不得已,經常催促孩子“快點,快點”,但是任你怎麼磨破了嘴,孩子也不能加快一點點速度,沒有辦法,我們忍不住去動手幫助孩子,替孩子做了很多事情,而往往,只要看到我們一動手,孩子索性自己就停止了,連動也不動了,後面就都成了我們自己在“忙”。如此循環往復,好長時間問題得不到改善。

怎麼才能讓孩子知道做事情要“快一點”呢?邏輯上,我們必須要先搞清楚為什麼孩子不能做到“快一點”?“快一點”,是我們期待著孩子能夠通過主動調節來控制自己做事情的速度,孩子是否能做到主動調節做事情的速度,這背後需要孩子哪些心理條件的支持呢?

第一,需要孩子懂得“什麼叫做快一點”,

第二,需要孩子懂得“為什麼我要快一點”,

第三,需要孩子具有能夠“快一點做完事情”的實際能力。

具備這三個條件,我們催促孩子“快一點”才有實際的意義,否則,“快一點”就成了我們自己的一廂情願,不能變成孩子的實際行動。

怎麼解決這三個問題呢?

 

第一,怎麼讓孩子懂得什麼叫做“快一點”?

“快”是和“慢”對應的,沒有“慢”就無所謂“快”,所以,如果強調“快、快、快”,孩子不能理解“快”的意思,就不能執行媽媽的指令。“快和慢”的衡量標準是兩個角度,一是用單位時間內做事情的數量/進度的狀態來衡量,二是用做一件事情用的時間的多少來衡量。在孩子沒有時間概念的時候,理解“快、慢”比較好的辦法是:孩子和媽媽同時開始穿鞋,媽媽先穿完,告訴孩子“媽媽穿得快,寶貝穿得慢”,孩子和媽媽同時吃飯,媽媽先吃完了,告訴孩子“媽媽吃得快,寶貝吃得慢”,等等,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多很多,也可以用兩種不同的感覺讓孩子體會“快和慢”,比如高頻率地“敲打”孩子的手,然後再明顯放慢速度,比較快和慢,從一個起點起步,走向終點,先到為快。

要注意的是:1、大人和孩子做的應該是相同的事情;2、起點時間要相同;用結束的時間不同,讓孩子比較“快和慢”;3、“快和慢”的概念,一定要讓孩子在參與、感知以後,進行比較,而不是光聽到我們說“快一點,慢一點”。

先理解什麼是快,什麼是慢,這是第一步。

 

第二,怎麼讓孩子明白為什麼媽媽讓我“快一點”。

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典型的社會認知,本質上是孩子對人際關係認知,如果只是孩子一個人的行為,那麼無所謂“快一點”和“慢一點”,之所以我們要求孩子“快一點”,是因為孩子的行為的“快慢”,要和別人發生某種聯繫,比如,我們要求孩子“快一點”繫上鞋帶,是因為媽媽著急上班,沒有時間等了;我們要求孩子“快一點”寫完作業,是因為同學們都寫完了,慢了老師會不高興;我們要求孩子聽到鈴聲快一點走進教室,是因為慢了會影響班級體制;們要求孩子做事情快一點,是因為小時候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不會快一點的話,意味著將來孩子長大了其自身的社會生存和適應能力會很低……

也就是說,理解為什麼要“快一點”,孩子必須具備一種思維能力,必須會聯繫地看問題,必須懂得自己行為的快慢,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而是關係到別人,關係到自己未來的生存。這是一個難點,突破這個難點,仍然需要讓孩子感知,而不是只講道理。

怎麼讓孩子感知自己的快慢和別人的關係呢?例如:孩子早上起來刷牙洗臉非常慢,媽媽很著急,一邊催孩子,一邊替孩子做。怎麼辦呢?先教孩子認識時鐘的整點,起床以後,實際時間是七點半,告訴孩子當短針指向8的時候,媽媽要開車出門,如果你在短針指向8之前做完了事情,可以坐媽媽的車去學校,如果沒有做完事情,媽媽不會等你,你要自己走路去學校。說到一定要做到。中間需要不斷地提醒孩子“看看短針指到幾了”?孩子知道媽媽不會總是等著自己,感覺到了走路去學校和坐車去學校這兩種不同的後果,為了能夠做上媽媽的車,刷牙洗臉的速度就會有提高。如果”快和慢”的結果都一樣,孩子永遠不知道為什麼要“快一點”。

 

第三,前兩個問題解決了,如果孩子知道著急了,但是能力達不到的時候,給予輔助,讓孩子真實實現“快一點”,不要讓孩子乾著急。

到了這一步,就好辦多了。但是,我們要明白,沒有前兩步做基礎是不行的。我們如果看到了孩子很慢,要分析,到底孩子是哪一步出現了問題,有的孩子問題出在第一步,有的出在第二步,都的是第三步不行,要區別對待。我們乾著急也沒有用。需要說明的是:無論什麼程度的孩子,懂得做事情快一點,都需要走這三步,這是共性的規律。最難突破的是第二步:社會認知,理解“快和慢”與其它人的關系。

注意,孩子動作速度提高了,快和慢哪裡不同,有什麼好處,一定給孩子回頭總結強化,以後繼續鼓勵孩子做事能夠“快一點”。

總結,當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要善於分解問題。目標是讓孩子做事知道、能夠快一點,但是,通向目標的過程中,需要準備一些條件,一一解決了,目標才能實現。

 

怎麼改變孩子做事的被動性?

孩子知道起床以後應該去做什麼,但是就是不主動去,需要聽到媽媽那句提問以後才去,這怎麼辦?按照輔助撤銷的原則,可以建立這樣一個步驟:

  • 給指令:“起床以後去刷牙、洗臉”。
  • 給提醒:“起床以後該做什麼了?”
  • 給提示:“看看我拿的是什麼?”給孩子看毛巾和牙刷。
  • 撤銷語言:不說話,只給孩子看毛巾和牙刷。
  • 給手勢:用手指向洗臉的地方,或者指向毛巾等物品……。

按照這個原則,逐漸撤銷輔助,都撤完以後,孩子就可以主動洗臉了。每個環節需要多少時間,因人而異,每個環節還可以再細分小環節。

文章網址:

http://mamaclub.com/learn/%E7%82%BA%E4%BB%80%E9%BA%BC%E5%AD%A9%E5%AD%90%E4%B8%8D%E6%87%82%E5%BE%97%E5%BF%AB%E4%B8%80%E9%BB%9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晨星誠意星手相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