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月初 一位畢業生家長,跟我分享了這篇文章。

他說看了這文章,想到了我們。

 

帶著孩子從事戶外活動,

從每天的運動,每周風雨無阻的走讀,到每學期的登山,

尤其是大班的合歡山登頂活動,

孩子除了樂在其中,也具有意義。 

對大多數家長而言,相信也是印像深刻的! 

即便在畢業多年後,

偶而想起在幼兒園的日子,

對當時奮力向上所帶來的驕傲與感動 相信仍是記憶猶新。 

 

能順利推展這些活動,

最要感謝的是有這群勇於任事,敢於承擔的老師,

如果沒有這群可愛的老師,願意陪著我一起勇敢,

學校可能甚麼都做不了!

 

更要感謝的是家長們對學校的信任,

在孩子其實還小的時候,願意適度放手,

我知道這並不容易,

其中的掙扎, 我懂!

 

培養孩子持續運動的習慣,願意親近大自然,

跟培養閱讀習慣是一樣重要的,

也都是學校一直在努力的事,

特別需要家長們共同參與和協助,

尤其是在孩子從幼兒園畢業之後。

 

能夠影響孩子的時間其實只有短短幾年,

學校帶著孩子,

已經走在這條路上並持續向前邁進,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

你們願意一起加入嗎?

 

 

以下轉載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54/article/4614?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Daily

天下雜誌/李淑菁

 

眼看日本幼兒園小孩登上富士山,

讓我想起台灣……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當我親眼看見日本幼兒園小朋友奮力爬富士山、小學生挑戰黑部立山連峰中,很難攀登的雄山,在國中任教的老師感嘆:「我曾經安排去溪頭校外教學,只是溪頭而已喔,最後因為家長擔心『危險』而無法成行!」

之後,她再也不安排相關活動了!

自己的背包自己揹

7月中旬,為了給自己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我到日本爬山。最初,我擔心自己在台灣忙到沒時間鍛練體力,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攀登立山連峰(從室堂一路爬到雄山、大汝山、真砂岳、別山到劍山莊)與富士山頂?

可是,一聽到朋友說:「日本的小朋友都能爬上雄山了!」為了這句話,我鼓起勇氣上山了。

果然沒錯,不只日本小朋友能爬上雄山,不少年輕父母也帶著很小的幼兒,看起來約莫4、5歲左右,一起出來鍛鍊;沿途更見到中高齡者相互扶攜。

在日本,爬山似乎成了全民運動。

以我曾攀爬一些4、5千公尺高山的經驗來看,雄山(2,992公尺)絕非容易攀登,比起富士山(3,776公尺)還困難。「日本的小朋友都能爬上雄山了!」並非雄山太容易,而是日本小學生太強。

富士山上,有個畫面令我深感震撼。那是一個大雨的早晨,我們因為訂好的山莊無法延後一天,硬著頭皮上山。在五合目中段,看見一大群幼兒園小朋友穿著雨衣,冒雨在山嵐間揹著自己的小登山包,奮力地踩著石階魚貫而上。隨行的老師邊觀察小朋友的狀況,邊跟著隊伍走,見到略顯吃力的小朋友,在上階時偶爾幫忙把揹包抬起來減輕重量,讓他/她自己繼續走下去。

自己背著背包登山的日本小朋友。吳美靜攝。

需要的時候才拉一把

老師發覺學生需要時才拉一把,團體之間的動力支撐著大家彼此繼續下去的力量,這活動對小朋友而言顯得有趣,是可以一起達成的挑戰。

這畫面讓我想到,讓孩子自己揹行李旅行的西方父母;腦海中同時也閃過另一個畫面:台灣小學放學時間,接到孩子的父母親或爺奶的第一個動作,往往是把孩子的書包攬到自己身上。

爬富士山過程中,一位友人不忍見到小小身軀吃力地往上爬,在某個轉彎處,幫一個個小朋友拉起包包,讓她/他們更容易爬上去;另一位友人開玩笑說:「你破壞人家的規則了喔!」

以前在北歐旅行時,明顯感覺到北歐人整體而言「較冷」。我曾經跟一位北歐人討論過這樣的感受,他說:「我們會先預設每個人都有能力完成這些事,但若妳需要幫忙,提出妳的需求,我們也會很樂意協助!」

我們患了大自然缺失症

溪頭並不危險,台灣的玉山就像日本富士山,有前導的專業訓練,就不困難。對下一代最「危險」的事,恐怕是將他/她們養成什麼都「不敢」的飼料雞吧。

進到小山中,害怕!對大自然,恐懼!台灣四面環海,更擁有許多壯麗山脈,但我們許多人都怕水、也害怕山林,患了大自然缺失症。

這跟長期漠視體育有關。體育並非只是訓練選手、也非僅只各種競賽而已,體育未來的發展必須養成全民運動的習慣、親近並享受山林、水域的能力,在過程中培養對自己身體的感知能力、體會人與大自然的關係,更是一種訓練心理素質的方式。廣的來說,更能訓練國人強健體魄,減少全民健保的支出。這麼好的生意,政府為何不做呢?

讓教師校外教學無後顧之憂

大自然缺失症,來自台灣教育長期對成績的強調,對自然體驗、體能訓練的漠視,當然也跟家長的態度有關。我認識的一位熱血教師曾因舉辦校外活動吃上官司,使得教師在自保的前提下,索性不辦校外教學,這是全民的損失。

「三六九」(劍湖山、六福村及九族文化村)因此成為校外教學的「聖地」,除了「方便」,再者,把學生關在裡面或許更為「安全」,不致招徠家長反彈。

英國也走過這樣的過程。英國中小學這幾年來,因為發生過一些意外,許多教師不但減少學生戶外教學機會,選擇地點也以安全為第一考量。英國教育當局注意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後來,教育部2008年通過一項法令:只要校方或教師能確保戶外教學執行過程無誤,一旦意外發生,將可免其刑責,讓教師能安心放手進行校外教學。

我們的教育政策如何能讓教師用專業「放心」教學?這是當局需要慎重思考的問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晨星誠意星手相芊 的頭像
    晨星誠意星手相芊

    晨星誠意 星手相芊

    晨星誠意星手相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