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出常笑的孩子
自從女兒把老婆和我加入臉書好友後,她每個月會在臉書更新近況,
確保我們投資她每學期學費四萬元,是值得的。這是她本月臉書:
「開學已一個月,已被七個人問:『你為什麼每天都笑笑的?』
甚至還有人說我在笑的時候,很像在對他拋媚眼。
被這麼一問,我也不知道要回答什麼,只好又尷尬的笑回去。
其實,想發牢騷的事情信手捻來。
在圖書館讀書時,對面一對情侶唧唧咋咋、摸來摸去令人無言、
連續吃到過期早餐拉肚子、興奮搭訕別人卻被無情句點……。
但這都是芝麻小事,生活中值得感恩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看到女兒的留言,其實自己也經常被問:「怎麼看到你都那麼開心?」
我都說:「哪有什麼好不開心的?」其實都得感謝我女兒。
女兒還小的時候,我發現周遭學長姊的小孩都不會笑。功課壓力嗎?也不盡然。
仔細觀察過他們跟父母的互動,發現學長姊經常當著小孩的面,
抱怨生活和工作的不如意,也會發洩怒氣;
小孩耳濡目染,也變成不會笑、愛抱怨,成為所謂的「負面思考」。
連帶降低小孩的思考力和記憶力,以及學習動機和競爭力。
遺傳、環境和後天學習,是導致正面思考的三大因素;
前兩者無法控制,但透過學習,我們可改變自己,也能形塑小孩。
我的方法很簡單。
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到現在,我跟老婆說好,每天從外面回來,
碰到小孩第一句話一定是:「今天有什麼好玩的?」
然後大家輪流分享當天最有趣的事情。
如果毫無好事發生、衰到爆,我會準備一個笑話講給大家聽。
透過說話讓家中成員把思緒集中在正面事件,養成習慣後,會容易正面思考。
也有更徹底的做法。
好比我,回到家不上網、不看電視、不接電話,因為我沒把握,
倘若碰觸到媒體的壞消息或朋友來電抱怨,能夠不受影響、絕不口出惡言。
倘若當天心情跌到谷底,我會等到小孩上床、十點鐘以後再跟老婆吐心事。
同時,孩子也會因為生命經驗有限,把一次挫折擴大想成「以後也這樣」。
因此當小孩受挫,要花時間分析目前狀況只是暫時的,
絕對不代表以後,協助他們跳出情緒低谷,不要養成鑽牛角尖的習慣。
孩子年紀小,會聽父母的話;長大以後,他們開始自己觀察。
所以,你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你得先讓自己具備那些特質,
孩子自然會透過仰望父母行為,成為你期待的人。